果乐乐创始人兼CEO 陈功伟
作为中国最早的水果类B2B品牌之一,果乐乐成立于2014年,已经覆盖数千家水果店和超市。水果日交易量200-300吨,日交易额100-150万元。旗下设有社区生鲜便利店品牌“第9鲜”。凭借对坪效、动销率、数据库的不断优化,果乐乐从2018年开始实现了稳定盈利。
本文根据陈功伟现场演讲摘录整理,与生鲜运营的伙伴们共享。
零售业态可以分为三个场景:一个是传统大卖场,一个是便利店,第三个是我们最看好的社区店。所以我们在2016年开店的时候选择了社区生鲜店模式。
我认为它会消退,或者变得很难做。因为是仓储形式,就是在每一个城市居民最集中的黄金地段,用最贵的房租做仓储式的卖货,把最好的地方做成了仓库,让人在里面选货。而现在在北京市五环内,只要是相对成熟的小区,房租一平米应该都会在十块以上,人工还不断上涨,所以原来的这种仓储式的卖场很难做。
就北京而言,它的数量是不足的,一些便利店现在也开始加生鲜了,我去看过几家店,还是不错的,生鲜能够带来更大的流量,它们的生鲜面积应该是超过总面积的20%。所以,便利店也会分流原来的大卖场。
社区店数量更不足,因为城市基础建设的问题,开发商盖房子很多没有去考虑未来购物的便利性。所以社区店主打便利,满足居民的一日三餐。
为什么要把这三个业态放在一起比较,因为基本上从2014、2015年开始,线上流量基本上是巨头的。没有流量我们该做什么?所以2014、2015年,O2O比较火,开始线上订单线下交付,改变了很多行业。实际上盒马是在大卖场的情况下,做了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是重新组织商品,做海鲜、餐饮,追求更高毛利;另一个是多点,其实是通过一套系统,帮助传统商超去获得更多的线上平台。
第二个就是去年开始火起来的社区拼团。现在的这一波所谓的头部公司,包括食享会,基本上都是从2016年开始运做的。其实做的是社区便利店,只不过用群的方式,PK的是以社区为单位的那些传统的店。社区拼团实际上是对便利店的改造。
每日优鲜已经干了四年,今年叮咚通过手机在上海也火了起来。前置仓中水果占的比较高,损耗比较大,运营难度大,金额也不高。叮咚号称已经在上海有30万代理了,而且客单价还是比较高的,七八十元还是不错的。其实前置仓就是原来传统的线下社区店的进化,让人体验更好、更方便。
★ 所以这三个业态对应的实际是对传统商业业态的进化。
★ 所谓近场互联网,就是要对之前的业务提升效率,或者是要获得更好的体验,所以一定是要近。
我们自己开了七八家店,从30平米到800平米都开过,但是觉得很难做。就是不同区域的店,经营的商品应该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就是面积,因为要付房租,我相信这个房租会永远涨的。生鲜这个行业的毛利又不高,所以一定要有效地去利用面积,尽量不浪费房租,有些东西能够在线上卖就不要摆在线下。我们当时做的是蔬菜水果、特色农产品、早餐主食,大概是这样的组合。有些东西只能在群里卖,在线上卖,有些东西在线下卖。
我们做了门店,带来自然的流量,每天一个店门口至少路过几百上千人,只要选择位置好,几千上万人都不只。我们每开一个店,就会建一两个群,只要在这里买东西,就加我们的店小二,进群之后我们会去组织一些预售,特别是店内不卖的商品。最开始店长拿一部手机,做社群运营,后来发现不行,线上和线下思路不一样。所以我们做了两个小二,一个叫9鲜小二,因为我们的品牌叫第9鲜,另一个叫店小二,是店里面专职的人。9鲜小二,对应公司总部的市场推广活动,店小二处理本店用户相关的需求。最后我们也做了一个线上商城,真正做到盈利。但是后来一看,很难复制。要找到那么多的店不容易,要找到那么多合适的人也不容易。要把B2B、门店经营、社群、B2C全部做成,才有可能赚钱。其实单一做B2B可以赚钱,单一做门店可以赚钱,单一做小规模社群也可以赚钱。但是如果把生鲜零售创业这个事情做成,就要把它做到足够大。
但其实我们在零售上没有投太多钱,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精力。真正要赚钱的时候大概是在第五、第六个月,把线上的会员运营起来以后,基本上每个店都可以赚钱。但是我们开到第六家店的时候,就感觉非常累了,团队忙不过来,因为全部是自己在做。
遇到了很多障碍之后,我们就把内部管理出的一些问题做了梳理。
这是我们的两个总结:
★ 单店怎么去运营?就是不同人流的地方,组合不同的商品。
★ 如果要把这个事情做大,就要想想团队要做哪些事情?
比方说想盖房子,开始要找挖掘机来挖地基,买沙子水泥,要去找设计师画图,房子建起来了还要装修,还要招商、运营,做物业管理。好多事情想不到。这就是最终需要什么样的团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有多少钱,能不能支撑一直往下走?能够做多大?这些都要先想好。
腾讯刚刚投的兴盛优选,我认为是对的,肯定是能够增长的模式,但能够做多快并不确定。其实社区拼团就是B 2 B的运营,选品,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发起团购,然后形成订单,根据订单采购,同城配送。
但是我自己做了两年,其实也有很多事情解决不了
第一个问题是统仓统配效率才能最高。
第二个是关于团长,比如妈妈群很多都是一天有一两百单,如果一个订单是十斤,一百单就是一千斤,搬运都是个问题。特别是到 7、8月份一放假,一来没有货,二来大人带小孩出去玩了,业务就停了。
第三个问题是非标品怎么预售?有些东西没拿到手,你都不知道是长的什么样。我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一家公司把sku的管理从采购到销售完全打通。
前置仓其实是从产地工厂到批发市场,到城市大仓,再到前置仓和终端消费者,所有的事情都是这一家公司运作。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不管是和B2C相比,还是和传统的门店相比,它好像多了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就是前置仓。像每日优鲜、叮咚,一个前置仓,一天1500单,客单件在70到80元,复购率一个月4单,毛利率28%-30%。但还有几个账没算,前置仓的运营成本和配送成本没有算。
一些企业的前置仓真的是把鱼处理好送过去。我认为这个环节不应该是运营公司来干,成本谁来承担?而且生鲜是有一定计划性的消费,是在看到商品之后再确定的。因为这两个问题,我觉得前置仓要赚钱也是很难。
新零售是在替代谁?在革谁的命?首先要分析进步性,其实就是三个关键词,一个坪效,一个动销率,还有一个数据化。没有看到特别先进的、能够改变时代的技术。这些关键词都是我们传统行业所需要遵循的原则。
就是一个平方卖多少钱的货?我们就按照每一个SKU的销量,按照不同进店人数的转换,倒推过来算。苹果应该是进三种还是四种,应该是摆一个平方还是0.5个平方?是分两层还是三层货架?我们花了将近七八个月,慢慢把所有的品种基本上算出来之后,才知道进什么货,摆在哪里。
就是进货多少,卖了多少。因为线下不做预售,店里是有损耗的。为什么日系的便利店这么牛,动销率可以达到30%多,就是进了1万块钱的货,卖了3000块钱。但是我们国内传统的商超基本只有5%。进了10万块钱的货,只卖5000块钱,差距很大。
所以我们出了一套公式,对每天、每个单品、每个货架进行计算。我们的动销率从开始的30%,后来基本上做到80%-90%。
举个例子,米面粮油我们店里没有,这些东西不是每个家庭每天都需要买。我们就在群里面搞活动,大米一周就是卖一次,酱油两个星期卖一次,团购完放到外面不进店。所以我们不断地削减面积,从800平米减少到500平米,再到300平米,最后到200多平米的时候,发现跟800平米的SKU数量是一样的,销售量也是一样的。
我们的经营思路、怎么选货、进多少、怎么定价、怎么做活动,全部来自于数据。要精益求精,每个店都要有每个店的经营策略。它不是传统的那种互联网公司讲的规模效益,有一家店的时候、十家店的时候,和有一百家店的时候完全不一样,成本会越来越高。
在种植户一端,有的地方有分拣包装加工厂,有的则是小农户,最主要的渠道还是传统渠道,通过经销商和B2B公司到门店,然后是社交电商通过分销的方式到消费者手上。
我个人认为,拼多多是中国做农产品做的最好的。为什么?它实现了点对点的交易。比如说,我们家有五亩地,一天只有一百个包裹要发,可以通过拼多多找到买家。但是天猫京东是搜索排序模式,这种小农户在上面是没有流量的,很难去跟大供应商PK,所以是卖不动的,甚至花广告费都不一定有效果,所以拼多多这个模式把中国的一件代发推动起来了,把产地农产品的销售完全改变了。
但是我们要把每一个水果到不同区域的成本算出来,再确定怎么去做,因为有的传统渠道的效率很高,因为它本身单价高,门店房租、物流成本都可以覆盖进去。对于传统电商或传统门店,这种单品是有优势的。但如果我们做产地一件代发,有可能运营成本反而高。
我们现在做标准化的出品,就是水果的采后处理,分选分级包装。我们现在在湖北的秭归、陕西的扶风、四川的邛崃已经建好厂。我们定义了13个核心产区水果,然后通过这13个核心产区进行分拣包装,再联络供应商,希望共同打造一个水果供应的全平台。
2024年物流十大事件
3159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上海欧力德物流科技有限公司
3076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
2135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科捷供应链有限公司
2097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安得智联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03 阅读运费内卷、成本走高、份额蚕食,专线老板如何破卷突围?
1681 阅读顺丰、德邦发布春节服务公告:将加收资源调节费
1480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京东物流
1370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1220 阅读2024 LOG供应链物流 最佳服务奖候选案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
115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