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了三年多的快递后,亚马逊的Scout无人配送车项目近期宣布关停,支持该项目的400人团队也因此宣布解散。无独有偶,国际快递巨头联邦快递也在同一时期宣布Roxo无人配送车项目无法满足公司DRIVE计划(战略转型计划)的要求,其研发就此告一段落。
可见,国外的无人配送车项目遭遇发展瓶颈与困境。这不禁让大众对国内无人配送车发展前景心生质疑:亚马逊都做黄了,国内企业能行吗?
形成反差的是,国内无人配送车企业不仅没有灰心,还在“大干特干”的道路上持续前行。当前,京东物流、菜鸟驿站、美团配送等电商物流和即配巨头频繁加码无人配送车赛道,在为消费者提供高效率、高安全、低成本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国内无人配送车发展。
对于物流行业来说,每年双十一都无异于一场“大考”。与往年不同的是,在今年的“考场”上,无人配送车在“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环节中承担了更多的送单量。
阿里通过与旗下菜鸟驿站联手,已经连续三年在天猫双十一期间,用“小蛮驴”无人配送车为全国多所高校开展末端物流自动配送。今年天猫双十一期间,“小蛮驴”配送数据更实现翻倍。具体来说,菜鸟驿站将投入使用的无人车增至700多台,数量翻番,同时其所服务的高校数量也翻倍至400多所,由此导致今年双十一其所承担的末端配送总单量达到去年的两倍。据统计,截至11月11日,“小蛮驴”在天猫双十一前半程就已配送包裹近200万件,同比翻了一番。
在智能快递车领域,京东物流则在不同城市开展了多项业务探索。“除了新拓展安徽合肥、广西南宁、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多个城市外,服务范围也一直在拓展。”11月18日,京东物流智能驾驶运营负责人曲丽丽向《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介绍,京东物流的智能快递车不仅覆盖社区、商圈的快递配送,还跟山姆、七鲜等多个商超配送系统打通,提供超市订单无人即时配送服务。截至目前,京东物流在全国30座城市已经投入运营超700台无人车。
“京东双十一开门红前24小时,智能快递车的配送单量同比增长300%。”据曲丽丽介绍,今年双十一期间,京东物流投用了600台智能快递车和超100台室内配送机器人,服务于京东物流营业部、即时配送、园区接驳和健康送药等四大业务场景,为消费者提供“最后一公里”和“最后100米”末端配送服务。
在即时配送领域,美团配送布局无人配送车的动作不断。从2020年初至2022年8月底,美团自动配送车已经累计给用户配送超240万单,日均配送量达到5000多单。目前,美团无人配送车在美团买菜、校园外卖等场景下使用,已经在北京顺义区的近100个社区的公开道路和社区内部道路,以及全国多所高校内实现了自动配送服务。
从全球范围来看,无人配送车正呈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
以亚马逊为例,作为国外无人配送最早的探索者,亚马逊早在2017年就开始研发送货机器人,2019年无人配送车Scout正式开始实地测试,旨在完成“最后三公里”的配送任务。其与京东物流相比,后者自2016年起就开始致力于智能快递车的研发,并在一线应用,目前已更新迭代至第五代智能快递车。可以看出,两者在无人配送车领域的起步时间虽接近,但现状却大相径庭。
究其原因,Scout与京东物流的无人配送车存在明显的产品差异。一是亚马逊的Scout定位是人行道行驶的机器人,每台车辆还需要配备一名人工监管员;二是Scout无人配送车辆装载量小,一次配送的货物最多只有几单。由此导致其配送服务难以形成集约效果,效率也较低。
“京东物流的智能快递车在末端配送中,采用统一的技术监管平台,无需配备人工监管员。”曲丽丽介绍,京东物流的智能快递车实现了远程开关机、远程监控等功能,后台可时时掌握车辆状态,关键时刻对车辆进行有效干预,全面提升了安全性及使用效率。“国内的无人车配送企业基本上都选择集约配送路线,以京东物流为例,车辆运行在非机动车道,车速为15~25km/h,载货量更大,运载效率也更符合商用需求,货箱格口大小也可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变化需求。”她进一步补充说,在超市送货时选用大格口货箱能同时容纳60~70件货物,而在快递小哥进行社区配送时选用能容纳24个货物的小格口货箱。
除了Scout产品本身的局限性,还有外部原因是亚马逊零售额近年增长放缓,公司发展基调发生了变化。亚马逊财报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亚马逊的净利润同比减少了近2.8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大量成本投入的无人配送车业务成了“节流”计划中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亚马逊此次并未同步关停其空中无人配送项目Amazon prime air,甚至还在加大投入。对此曲丽丽认为,从本地化的效益来看,美国地广人稀,因此投用无人机的整体效率可能会比无人车更好。而我国城市化建设、机械化密度均远超美国,因此在未来10~20年之内,无人配送车在国内一定会遍地开花,并替代一部分人力。
与国外相反,基于快递“最后一公里”和即时配送需求的增长,国内无人配送车网格化服务正在成为现实,前景持续向好。
2021年6月,辰韬资本发布的《末端无人配送赛道研究报告》指出,在快递、即时配送、生鲜零售等领域,无人配送存在大量增长空间,商业模型已初步成型,预计整个行业将在2023年进入爆发期,未来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元。
另外,市场的繁荣前景还体现在一级融资市场上。企查查统计的数据显示,国内无人配送行业在2021年共完成15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30亿元,同比增长整整15倍。
不过,国内无人配送车及有关项目要想摆脱全面商业化困局,仍面临着待解难题。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有两方面:一是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无人配送相关的政策,为无人配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目前全国各地对于无人车的管理措施尚不统一,各地规划的自动驾驶测试区与企业实际需要的区域存在一定矛盾。二是从企业层面来看,国内的无人配送车企业研发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持续更新迭代,但高昂的硬件成本、运营成本,依然是阻碍无人配送车商业化落地的重要原因。
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无人配送要想实现盈利目标,在曲丽丽看来,还需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无人配送车应用价值的替换,即持续技术创新、保持技术领先性,并在不同的应用场景持续深挖价值;二是整车成本的极致下降。鉴于目前无人车成本已有逐年下降趋势,有业内专家预估提出,当单车成本降至3~5万元之间时,无人车的商业价值才会显著体现。
前海粤十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
2293 阅读乐歌股份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下降约50%,大力发展海外仓
2290 阅读连续5年的“春节主力军”,德邦为何如此稳?
1639 阅读CES 2025:NVIDIA OMNIVERSE驱动的智能仓储数字孪生革命
1231 阅读AI改变物流业的游戏规则:从炒作到实践的深度思考
1220 阅读制造业企业,不要逼物流公司降价了!
1131 阅读拼多多引领电商西进:帝王蟹进村,非遗剪纸出山
1129 阅读2024年12月份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分析报告
1076 阅读菜鸟拆分为假消息,继续大力发展全球物流业务
1036 阅读大跌!!!重挫14%
101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