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4日,2018中欧全球供应链论坛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园隆重召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迪帕克杰恩教授、普洛斯CEO梅志明、京东物流CEO王振辉、京东Y事业部总裁杨平、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李效良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赵先德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申作军教授等30余位物流科技、大数据与智能供应链、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大咖登台分享,700位物流及供应链专业人士参会。本次论坛分为前沿趋势、物流科技和智能供应链三个版块,中欧-普洛斯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为您整理了各版块的深度报道。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迪帕克杰恩教授指出在学术方面,中欧一直追求卓越。中欧的教授团队通过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出版书籍、撰写案例,不断积累智慧资本,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亚洲、了解中国的窗口。同时,中欧的教学也和商业世界密切相连,不断影响着商业世界。中欧的教授团队通过案例分析以及独特的“实境教学法”等方式,让学生们真正理解所学的理论和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2018年,中欧MBA课程排名全球第8,亚洲第一;中欧EMBA课程排名全球第5,EMBA独立办学排名全球第一。中欧同样关注社会影响力,始终思考如何回馈社会。
普洛斯CEO梅志明指出现在的物流行业已经进入混战时代,商业市场瞬息万变,曾经的商业巨头也会在五年后十年后被超越被颠覆,名不见经传的创业企业也可以杀出重围,占得一席之地。混战的背后有三个驱动要素:一是技术的获取成本越来越低,传统物流的人海战术必然会被技术所取代;二是资产的获得更加多样化,以前以购买为获得资产的主要方式,但是资产已经开始广泛服务化,这样企业不再是以拥有资产的多寡作为其核心能力,而是以资产的应用效率作为其核心能力;三是协同越来越广泛,这不仅是企业之间的协同,还是一种生态的协同,竞争的资源可以通过协同来获取。
基于上面趋势的判断,第一,普洛斯针对普洛斯的基础设施不动产,包括仓库、场站、设备等,普洛斯正在对其进行资产智能化、服务化。传统的模式是针对基础设施进行出租收费,未来是否可以按照货物数量进行计量件数进行收费?随着信息获取的方式和便捷程度,这些基础设施的盈利模式也会发生改变,普洛斯正在探索传统的租赁收费的模式转换变成按使用(或者叫做效用)收费的模式。第二个方面是针对供应链的资金周转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不流通,银行并不愿意贷款给真正需要自己的下游客户。随着信息交互成本的降低,可以更好地评估风险,开展一些供应链金融服务,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降低供应链的成本。
物流是一个快速变化中的行业,而物流的本质就是降本增效。在未来,普洛斯希望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探索更多的物流服务创新模式,将物流行业的中国标准推向世界成为世界标准。
京东物流CEO王振辉讲述了中国供应链场景的复杂与多元让中国物流企业在模式创新及科技的应用上具备了显著优势,京东物流所倡导共建的全球智能供应链基础网络(GSSC),聚焦数字化、智能化,将有效推动降本增效和产业升级,提升我国经济全球竞争力的同时让世界都能感受“中国速度”。
京东物流的业务覆盖了从仓储到末端全链条和多模式的场景,基于10多年的实践和优化,京东物流的智慧系统不仅支持自身应用,同时全面开放,输出给国内外200多个合作伙伴,接入300多个云仓,并在印尼、泰国等国家实现全面复制。2018年以来,京东物流在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配送机器人等全供应链环节持续加强前瞻性布局。随着超过50个不同层级无人仓启用组成全国最大规模机器人仓群,行业内首发自主研发的L4级别无人重卡,自主研发的京鸿无人货运飞机首飞,全球首个由配送机器人组成的智能配送站在长沙启用,京东物流空地一体的干线-支线-末端三级智能物流体系正在逐步搭建完成,引领行业创新性发展。
“供应链行业从业者的梦想除了技术应用,最为关注的就是怎么做到零库存。”数字供应链成为助能产业的关键,京东物流通过全链路数字化,不仅优化消费洞察、智能选品、动态定价、智能预测、智慧库存、智能制造等供应链各个环节,更进一步实现全链路协同,将消费端的需求直接快速反馈到生产端,促使整个链条实时动态响应,真正达到C2B或者C2M,实现把库存降到最低,达到运营效率最优化。
基于物流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智能技术的开放助力,京东物流将携手合作伙伴不断加速全网覆盖、全链共生、全球互通的全球无界通达,期望通过智能供应链服务向全球的输出,由copy to China 向 leading the change 转变,让“48小时中国通达全球、48小时各国本地交付”加速成为现实。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李效良提出数字化技术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可见度、发展深层次的智能化情报、实现敏捷感知与反馈,以及启用新的业务模型。
前所未见的可见度指的是一种透明度。例如在传统仓库里存放的货物众多,如何判断一件货物应该放在何处,哪件应先入库,哪件应先出库,货物的状况怎么样,是否可用这些信息的获取都不及时。H&M正在利用这个透明度是用来帮助了解门店里的货物情况,是否畅销,更进一步地了解顾客如何对产品进行选择等用户行为。
发展深层次的智能化情报是指如何更好地利用数据来帮助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他提出数据分析的三个层次:hindsight,foresight和insight。利用历史的数据阐述过去发生了什么即为hindsight,只是利用数据对过去的描述。利用过去的数据去预测未来的事情即foresight。那么insight是在预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更多地思考和挖掘数据背后的逻辑。以日本7-11为例,当7-11发现丝袜在便利店非常畅销后提出可以在丝袜货架上陈列更多化妆品提高销售额。但是当他们去调查后发现,丝袜销售最火爆的是中午和晚上,晚上的购买人群都是为妻子采购的中年丈夫。购买者并非实际消费者。于是在丝袜陈列架上摆上了啤酒。这就是洞察数字背后的逻辑带来的智能化情报。
实现敏捷感知与反馈及快速响应的供应链。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前很繁杂的程序可以简化加快响应速度。例如波音公司借助智能眼睛能透视飞机内部零件。服装公司利用3D技术快速设计打板。
随着供应链数字化和新技术的应用,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在发生变化,逐渐向智能化、服务化发展。作为数字化转型之旅的开始,企业应该建立广泛的数据采集能力,为洞察力开发数据分析方法,连接整个价值链以实现超敏捷性(super-agility),以及探索新的服务和产品。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授赵先德指出作为中国城市现代物流竞争力研究课题的一项前期产出,《科技赋能物流:2018中国城市物流技术发展报告》结合田野调查、问卷调研与档案数据,对部分中国城市的物流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中国企业的物流技术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与展示。与同类报告相比,本报告具有理论深度、数据广度的突出特征。我们期望这些研究发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城市和企业更好地营造物流技术创新环境,提升物流技术准备度,以及促进物流技术的应用。
本报告的一些发现包括:第一,城市的物流技术创新环境具有显著差异;第二,物流技术准备程度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第三,物流技术应用程度各城市普遍水平较低;第四,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成效显著,其他的物流技术应用相对落后;第五,物流技术被企业广泛应用于改善运营,更多的用途尚待普及;第六,物流企业需要重视物流技术在拓展新服务及客户方面的作用。除了物流技术报告,我们也在利用第四方物流平台中的可视化运力大数据做货运连接度的评价指标及学术研究,逐步完善和丰富对中国城市现代物流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物流只是供应链的一个环节,回到供应链,我们发现中国企业的供应链发展之路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被动和支持型供应链;第二,主动和细分型供应链;第三,智慧和体验型供应链;第四,供应链+生态圈。每个阶段的创新与发展都需要不同技术的支持。供应链即服务(SCaaS)的商业模式属于第四阶段的创新产物。其关键点在于掌握供应链流程;利用技术工具进行供应链整合、数字化、自动化;通过平台架构的设计连接上下游激发其能动性;以及在进行数字化流程和平台化的过程中进行数据积累与应用。
由左至右依次为:
董中浪 隐山资本合伙人(主持)
朱 琦 际链科技副总裁
夏慧玲 立镖机器人CEO
蔡 熙 金峰物联网CEO
刘建冬 优伟斯董事长兼总经理
董中浪:从1984年开始,近30年的时间,我们从物流技术的发展逻辑是国外有什么好东西就买进来;但是近来这种趋势正在改变,中国的一些东西正在走出去,比如立镖、金峰承接了大量的国外订单。中国的物流技术创新正在影响世界。那么这些创新的有哪些特点呢?
蔡熙:中国物流技术的创新是全方位的,这种全方位的创新是由于中国复杂多样性的需求所引致的。第一,中国韵达这样的高速大能力分拣设备需求的企业,针对这种需求,金峰研制了每小时10万件能力的分拣设备,这是原来惯常设备的四倍能力;第二,中国也有广大的县域需求,处理量没有这么大,因此也就是有了很多分拣机器人的用武之地。
夏慧玲:中国包裹没有标准化包装,这种非标准化包装,需要柔性的设备去适应它的包装;这种“不讲规矩”,造就了中国物流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此外中国的设备投放和场景使用的决策周期非常短,就这为中国物流技术创新提供很好的土壤,物流技术可以快速使用和迭代。
刘建冬:中国的国情造就了物流技术的创新。尤其是在航空领域,中国允许货航通行的机场少,飞行员工资高。这就需要去研发不需要机场或者机场条件要求一般的无人机,我们最近在试用的连通杭州湾,从舟山群岛到上海的海上无人机就是这种创新的结果。
董中浪:把物流技术的创新变成服务还是有很大跨度。科学家把东西发明出来,这个东西的价值如何体现?过去是通过把设备卖给别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设备商在想,我为什么把这个设备卖给别人,我也可以把带有技术的设备变成一种共享服务,而且使用设备的人并不真正的是想拥有资产,而是想拥有这种资产产生的价值。我们来听各位谈一下,如何把物流技术创新转化成服务?
朱琦:技术作为服务模式导入一定有它的根基比别人做的更有效率,比别人成本更低。第一,成本的规模效应还是很明显,通过自己团队能力提高专业度,从而实现成本降低。第二,效率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利用率,创造一个共享公共设施方案,提高设施的利用率。第三,所有的服务必须都可以被计量、分段、拆解,这样才能够把技术红利变现。
夏慧玲:要作为服务模式导入,技术一定要有很大的柔性并且能够快速的部署。立镖机器人和Tomkins合作在美国为Walmart定制了快速部署的的机器人方案,在晚上营业结束后把商场变成了一个前置订单履行仓库。而且技术变成一个服务有很大的好处,技术公司通过他们的掌握的技术,可以不断地迭代技术,从而让设备发挥它的最大效能,如果采用传统的销售的模式就是很难有这种驱动力。
蔡熙:技术作为服务模式导入,也可以以设备为载体,为客人提供增值服务。一是通过智能化提高设备可维护能力,对于技术作为服务的导入非常关键。给设备智能化,然后加上可以设备故障和使用分拣的自动报警的装置,实现设备服务的智能化。二是通过设备上的传感器对分拣的大数据进行分析,预防错误的分拣,错误的发送,帮客人节省成本,这也是设备、数据往服务化转型的一条路。
董中浪总结:技术作为服务模式导入,有两个关键因素,第一,要有资金。第二,是行业的协同。普洛斯目前在美国组织了联盟,把中国好的东西拿到美国应用,推动共享模式。而离散型、零安装、零处置成本、数据开放型的物流设备更容易被资产化,也就是更容易得到资金的青睐,从而更容易实现服务多元化。
朱琦:我国劳动力成本速度会比我们预期快很多,大量用工不是成本问题,而是用不用得到问题,接下来年富力强人已经不喜欢这样的工作,将来是有和没有的问题,所以智能物流装备加入的速度会快很多。
夏慧玲:物流活动和通讯一样,都包含传输、交换、存储三个基本功能。未来仓库就是一个如路由器一样的黑盒子,货物在里面自动化的完成存储和交换,而无人卡车、无人机等都是插头,实现物流的传输。
蔡熙:信息将会被打通,会带来一个共同仓配,共同分拣,共享的物流装备的新模式。
刘建冬:无人机行业未来五年政策不是问题,未来无人机特别是支线末端配送有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未来应该有出现第三方独立的做运营服务公司;第二个在一些特殊区域会产生巨大的应用。
董中浪总结:过去大家看物流供应链里面,我们看沃尔玛、ZARA、亚马逊,福布斯杂志说他们是披着零售外衣物流公司。我们可以预期,5年后物流公司是披着物流外衣的科技公司,然后你们刚才又说技术又准备好了,IOT也准备好了,就缺少钱,将来最好的科技公司把物流行业最终演变成金融服务公司。
2018中欧全球供应链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普洛斯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主办,京东、普洛斯、ASCOM协办,中欧校友总会支持。
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上海欧力德物流科技有限公司
4686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科捷供应链有限公司
3049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
2569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安得智联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372 阅读顺丰、德邦发布春节服务公告:将加收资源调节费
1858 阅读中邮无人机(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1747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京东物流
1671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1451 阅读刚上市就大跌,航空物流巨无霸市值已缩水211亿
1409 阅读2024年低碳供应链&物流十大事件
135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