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他高楼起、宴宾客,然后楼塌了。
投资界获悉,作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公司,具有新中国“骨灰级”零售商业代表之称的北京天桥百货商场因借款合同纠纷将被拍卖,评估价5.59亿,起拍价4.48亿。
经历66年风雨,天桥百货的结局令人唏嘘。曾几何时,天桥百货风光无限1993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挂牌交易,成为商业第一股。而如今,在新式商场、新零售不断冲击之下,这位66岁的“老人”黯然退场。
天桥百货只是中国百货商场的缩影。事实上,从2012年至今,国内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传统百货商场都在“挥泪大甩卖”,默默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北京天桥百货商场,堪称是几代北京人的记忆。
位于北京南城区域,北京天桥百货始建于1953年4月,原名为中国百货公司北京市公司第四批发部,后定名为天桥百货商场,曾被誉为 “全国第一面商业红旗”。 1984年7月,成为全国第一家由国营企业转制为股份制的企业,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股份公司。1993年,天桥百货作为北京首批上市公司之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天桥百货的改革动力始于对经营自主权的渴望。当年,作为崇文区百货公司属下一个小小科级单位,总经理只有十元钱的审批权。在改革的摸索阶段,天桥百货曾在外地找联营点,以商品形式进行投资,但很快被叫停,因为“北京的物资能这么随便外流吗?”
1983年4月,北京市体改办与北京财贸学院企业课题小组一起会诊天桥百货。三方达成共识:如果想解决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深层次问题,实行股份制改革将是有效出路。据了解,由于当时还未提出混合所有制,工商局注册时就天桥百货的企业性质整整讨论了三天,公司负责人为此奔走了21个综合部门。
1984年7月25日,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首发股票300万元,五六天时间就被认购一空。当时天桥百货发行的股票是由北京印钞厂印刷的,股票面值100元,偿还期限为5年,年息为5.4%,到期还本分红。1988年,“天桥”发行第二期700万元股票,筹资将原来1400平方米的大棚式营业场所扩建成为17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购物商场。
1993年5月24日,天桥百货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挂牌交易,一时风头无两。
曾经,“摸着石头过河”的天桥商场趟出了企业股份制改革最初的一条路,改造效果立杆见影。改造为股份制后,经营资产迅速增加到1.6亿元,营业额达2亿元。对内,天桥商场也积极的进行了制度改革,打破级别工资制,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并采取“末位淘汰”制度。但积极的改革并没有使天桥百货的辉煌继续下去。
1998年12月25日,天桥百货收购北大青鸟通用信息系统有限公司98%的股权。12月30日,北大青鸟受让北京天桥部分法人股股权,成为北京天桥第一大股东。1999年,北大青鸟借壳天桥百货上市后,商场没能跟上北京商业现代发展节奏,经营每况愈下。
并且这些年,天桥百货深陷与地业房地产公司之间的股权和债务纠纷。据天眼查信息显示,天桥百货涉及17项法律诉讼,有18条自身风险信息。2010年,地业房地产取得北京青鸟思华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对天桥百货享有的人民币856万元的债权,天桥公司未履约还款,后以租房协议抵债。
但在天桥与地业地产签订合同的两年前,就与另一家公司北京洪祥天通商贸有限公司签订了租房合同,租期10年。由此给地业房地产公司带来了一系列还款和租房合同纠纷。对此案,中国裁判文书网最终判决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支付地业房地产941万元。
商场每况愈下之时,天桥百货商场也曾多次谋求转型。2008年,或许是奥运会为其带来了灵感,天桥百货进行闭店改造,积极与多家旅行社签订合作意向,指定为旅游购物定点单位,意图抓住旅游业的风口,转型为民族特色商场。
可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2010年3月,商场再次因经营不善停业改造,投资500万打造时尚购物中心。当时天桥百货商场总经理窦敬梅称,“天桥附近没有大型综合商场,打算主要面向南城年轻一族。”结果再一次不尽如人意。
事实上,类似天桥百货这种“关店魔咒”,在近几年的零售业界不间断上演。
百货业从何时走起了下坡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2年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当年,北京朝阳大悦城与其开业时的主力店永旺百货宣告分手、无锡大洋百货关闭、上海第一百货淮海店作为地标性百货公司难以为继......中国百货业客流量开始出现负增长,迎来第一波关店潮。
自此之后,百货业持续了长期萎靡不振的状态。2013-2015年,百货业成为整个零售行业闭店的重灾区。根据《2014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统计》显示,2014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不含家居、电器)在国内共计关闭158家门店(2013年全年仅关店35家),其中百货“受灾”面积最大。而2015年中国百货关店席卷了17个省市自治区、14个品牌、63家百货门店。
到了2016-2017年,关店潮更为猛烈。据联商网对重点城市做出的不完全统计,2017年,国内至少有45家百货店关门歇业。全国七成以上的百货店都出现营收下降,整个行业的利润收入普遍大幅下跌。
与此同时,外资百货也在悄然退出中国市场。比如,用8年时间在中国开疆拓土开店15家的玛莎百货,2017年底正式宣布全面退出大中华区,天猫旗舰店也一并关闭;1994年进入中国的外资百货“老大哥”百盛,已关店十几家,在北京最多时有9家门店,如今只剩下1家,岌岌可危。另外,美国连锁百货公司的梅西百货,甚至日本的大丸百货和高岛屋等几家百货公司,也因为业绩大幅下滑,选择撤退。
而最近,屹立北京零售百货领域近三十年的两家老牌商场长安商场、赛特购物中心先后宣布停摆。
不少京城老牌高端百货都陷入了同样的难题。北京赛特购物中心的对面,是另一家高端百货的代表友谊商店。经营55年、中国最早涉外商店之一的友谊商店目前也只剩几家门店在运营;而开业于1992年的燕莎友谊商城曾经也是北京最高档的商场之一,是附近高收入阶层购物的首选,随着蓝色港湾等新型商业综合体在附近崛起,客流逐渐稀少;2018年初,拥有27年历史的北辰购物中心亚运村店在连续几年业绩亏损后宣布闭店,或将改造为商业写字楼......
作为高端消费群体的一员,刘女士明显感受到,诸如赛特、友谊商城这种老牌百货已经沦为“老态”的代名词,虽然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但多数品牌并不时尚。而SKP、国贸商城等新型百货商场则成为有消费能力的白领更愿意去的场所。
“客人为什么不喜欢到传统百货里面来?你可以说是因为空间有限、硬件老化,但要说根本原因,除了商品还是商品。”一位百货业从业者坦言,很多传统百货的商品更换率不超过20%,甚至很多关键性商品五年、十年都没有大的变化。
当众多电商平台正在摩拳擦掌准备618火拼狂欢,百货商场却在寒风中落寞。许多人把传统实体经济萧条的原因归于电商的发展壮大、新零售搅局,可事实上,自身增长乏力、人工成本、租金成本、税费成本高企等,都是其面临的巨大挑战。
只是,当一家家带着岁月记忆的实体店黯然离场时,大家唏嘘不已。
前海粤十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
2300 阅读乐歌股份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下降约50%,大力发展海外仓
2311 阅读连续5年的“春节主力军”,德邦为何如此稳?
1646 阅读AI改变物流业的游戏规则:从炒作到实践的深度思考
1255 阅读CES 2025:NVIDIA OMNIVERSE驱动的智能仓储数字孪生革命
1231 阅读制造业企业,不要逼物流公司降价了!
1152 阅读拼多多引领电商西进:帝王蟹进村,非遗剪纸出山
1136 阅读2024年12月份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分析报告
1076 阅读菜鸟拆分为假消息,继续大力发展全球物流业务
1043 阅读全球海运市场动态(一月中旬至一月下旬)
100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