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出“经营五元素理论”到“四网融通”,再到立在“三维”,内核一直演化的背后都离不开服务的初心。正如顺丰总裁王卫所言:“必须要不断提醒自己,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变化的。不变的是我们创业的初心,不变的是我们对事业的执着,不变的是我们对员工的关爱,而唯一变化的,是要给我们的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023年,恰逢成立三十年,顺丰交出了自己的成绩单。
营收和资产规模均突破了两千亿,跻身世界500强,成为中国第一大、全球第四大快递物流综合服务商...三十年走来,顺丰一直在努力,不断变革、试错、迭代、进化,从差异化竞争中找到立足点,迎接一轮又一轮的新挑战,然后发展壮大。
民营快递发展30年,到底是什么发展路线经造就了如今的顺丰,让一家坚守“初心”多年的企业一路走来成为物流行业的“风向标”?
立标杆,围绕“提质”从未停下脚步
让时针拨回到30年前。1993这一年,包括顺丰、申通、宅急送在内的中国第一批民营快递企业破土而出,接下来的三十年,“通达系”相继成立,极兔异军突起,规模战再度升级。
竞争不可避免到来的时候,行业内实现规模扩张的路径产生了分化:一条路是以顺丰为代表的直营模式;另一条则是由“通达”为代表的加盟制模式。
加盟模式能够帮助一家企业快速攻城略地,但由于管理体系和履约成本等限制,在配送时效、送货上门、信息安全、稳定服务等方面都不如直营模式。
如果说“可靠、高效、安全”的服务体验是顺丰成为快递界最佳代表的优势所在,那么其独特的直营模式则帮助顺丰走得更远、更踏实。也正是得益于这种一直围绕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的坚持,一直的努力,顺丰才能朝一个方向干大事。
90年代末,顺丰首创行业收派计提制,打破了固定薪酬的加奖金的模式,极大激发快递小哥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的收入,顺丰快递丢失率和投诉率在行业内最低也跟这个制度有关。
到2002年,在直营的系统化改造使得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之后,它又在2005年通过率先研发手持巴枪终端实现数据前后的无缝整合,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
进入初步成熟期的顺丰,也开始更加深入思考企业的长周期发展内核。2008年,顺丰提出“经营五元素理论”,确定质量优先的企业价值观。在这样的指导之下,顺丰领先优势更加明显。
到2009年,顺丰航空成立,开启航空快递先河,“直营+航空”让顺丰在服务和时效上有了较大的飞跃。到2012年,顺丰成为仅次于中国邮政速递的第二大快递企业,市占率近20%。
顺丰对于高质量的服务体验的理解,不止聚焦于“快”,更强调稳定、安全。近十多年来,顺丰无论在快递时效,还是服务体验上一直在行业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在此基础上,它也在求变,不断结合环境变化,用更多的资源去持续完善和优化服务。
比如,在2022年9月,顺丰宣布服务再升级,在全国50个主要大中城市承诺“派件不上门,承诺必赔付”,并逐步向全国展开。“上门派送”作为顺丰创建以来始终坚持的服务标准,此举不仅体现了顺丰提升自我、强化自己优势的“打法”,也点明了当下的业务重心:聚焦能力升级,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
加码科技、扩版图,强化综合物流竞争能力
面向2025年,顺丰战略的大方向,是要构建数字驱动的全球智慧供应链底盘,支撑中国产业链的转型升级。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科技必然是顺丰发展重要的“护城河”。
前不久,王卫就曾表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进程里面,顺丰不可以偷懒,更不可以掉以轻心,要借助新事物更新理念,借助新工具服务客户,借助新市场让产品更有竞争力。新时代要来了,对事物的理解判断是不是能够准确地让你借用到它的优势,决定你走到哪个位置。”
无论对企业、产业、甚至是国家来说,智慧供应链底盘的建设都需要时间和积累,且没有捷径。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加大对科技投入,还要建仓储、运输、配送、重货、冷链、跨境网络,短期内会大量的固定成本,甚至可能产生亏损,但随着时间的积累慢慢就能发现已经爬到山腰上了,也慢慢拉开了与其他玩家的差距。
顺丰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思路,坚守长期主义思维,不断打造更加稳固柔韧的智能物流基础设施网,不断地对技术能力大力投入,构筑拥有长期竞争力的护城河。
在科技+基础设施的赋能下,顺丰这几年的变化十分明显。从单一的快递物流服务公司到多元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公司,凭借品牌、网络优势(空运、人车场等资源)、协同效应等资源在物流每个细分市场建立起领先优势,正让顺丰向一家独立第三方行业解决方案的数据科技服务商不断演进。
当这张以技术为驱动所建立的强大的物流网络基础设施发挥出强大势能,其背后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未来,全面完成数字化转型,顺丰打造的“数据支持决策”“数据驱动业务”“数据赋能客户”的核心能力,将形成“小前台、大中台、扁平化和自驱式”为特征的数字化组织体系;同时基于数字化的科技能力,融合全球优质网络底盘后,最终会形成一个能覆盖“国内+国际”、“ToC+ToB”的供应链生态,成为提升社会供应链效率的重要支撑。
大国崛起,顺丰朝全球前三进发
不管是快递收入规模还是快递业务量规模,中国都是全球第一大快递市场。但是,随着近年国内电商增速放缓,巨头们的“争夺战”纷纷也开始从存量市场转向增量市场,而且都给出了一致的方向:把蛋糕做大,把市场做细做实。未来 10 年,除了电商外,行业将有新的增长驱动力可归结为三点:
其一,随着中国高端制造和科技产业的兴起,高端物流的需求将明显加大;其二,与 UPS 和 FedEx 国际业务发展路径不一样,中国物流企业错过了过去二十年中国全球化的机会,但是未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以及新兴国家兴起,中国物流企业有望加速抢占国际市场;其三,数字化技术可能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在中国快递大发展的趋势下,顺丰将享受物流高端化、中国企业全球化、物流科技升级的红利。随着顺丰与政府合建的鄂州机场投入运营、各个新业务逐步成熟、 科技研发投入开始产生效益等等,顺丰在业务规模、业绩以及市值三方面上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具有比肩 UPS 和 FedEx 的发展潜力。
1)时效快递的内涵不断延展,潜力将充分释放。时效件在从商务信函,到高端消费、工业制造业、个人寄递业务不断延伸。顺丰有庞大的“空网”实力,鄂州花湖机场的投运和未来顺丰航空的持续壮大将会使得时效优势更为凸显。在高品质高壁垒的优势下,顺丰时效快递的网络价值将不断提升。
2)国内的各项物流业务正处于快速拓展。万亿规模的零担快运行业正处于变革机遇期,未来市场潜力很大,顺丰快运目前在行业保持领先,优势明显,未来与大网在业务及成本端的协同优势下,预期在盈利能力和货量方面都将迎来加速提升。冷运及医药业务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冷链物流百强榜”第一,经过多年布局,顺丰已经建立全国性食品冷链网络,具备网络覆盖绝对优势。同城业务已单独上市,并已成长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平台。虽然面临着一定的竞争压力,但差异化的发展和细化定制化解决方案,未来增长可期。
3)布局全球,第二增长曲线愈发清晰。在国际化发展上,顺丰也是借鉴了国际化的巨头的路径,不过却是并购与建设并举。
2010年是顺丰走向国际的开端,第一个成立国际的公司是在新加坡,之后,顺丰开始开拓其它国家市场。几年时间,足迹遍布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截止2022上半年,顺丰国际快递业务覆盖全球84个国家及地区。
特别是从2021年四季度开始,嘉里物流航空、货代、海运、国际合同物流等业务并入顺丰体系后,进一步扩大了顺丰国际业务及综合物流业务规模。
预期顺丰未来会加速推进国际化战略,完善货运代理及国际网络的战略布局,并通过网络布局、航空货运资源互补、客户资源互补、科技能力互补等协同发展,进一步夯实顺丰的物流基础及业务资源。
参考UPS 国际业务扩张策略,本土化、航空网络、综合物流服务是主要的发展路径。其中航空枢纽的建设推动国际业务盈利上台阶。目前,顺丰已拥有国内最大体量的全货机机队,叠加已经启航的鄂州花湖机场,作为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的货运枢纽机场,这些前置化的资源投入可进一步为顺丰的国际业务筑建资源壁垒。
但对比UPS、FedEx、DHL三大巨头,顺丰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本土化。从中长期来说,顺丰要想在新增量市场所创造出新成长性,必须把海外末端本地化难度大、本地化运营困难这几块“硬骨头”啃下来了,才能迎来更大的发展。
同时,也需要通过强强联合、海外并购、自营合营等多种方式开始编织全球网络,尤其在东南亚、中东非等地区等新兴电商市场,争取以独有的高效又实惠的服务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寻求破局。
道阻且长,仍需努力,顺丰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快递业沿着它的周期化特征走向寡头化,未来中国的快递企业很可能只剩下几家。在更强大的对手面前,顺丰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远要比之前的所有经历都具有挑战性。
但从整体的发展战略和路线来看,立足于打造全球智慧供应链底盘的顺丰,已走在正确的路上。三十而立,风华正茂,成熟的顺丰未来需要更加沉淀下来去修炼内功。稳住,才能继续战斗。正如王卫提出的“三维”:
一是立在直营模式;二是立在团队和自己的不断成长中;三是立在企业的精神信仰中。
作者 | 小周伯通
来源 | 物流沙龙
此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物流沙龙立场
2024最值钱的物流上市企业是谁?哪些物流企业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807 阅读连续5年的“春节主力军”,德邦为何如此稳?
1457 阅读CES 2025:NVIDIA OMNIVERSE驱动的智能仓储数字孪生革命
1161 阅读前海粤十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
1124 阅读乐歌股份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下降约50%,大力发展海外仓
1093 阅读拼多多引领电商西进:帝王蟹进村,非遗剪纸出山
1066 阅读制造业企业,不要逼物流公司降价了!
1019 阅读AI改变物流业的游戏规则:从炒作到实践的深度思考
1024 阅读2024年12月份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分析报告
999 阅读菜鸟拆分为假消息,继续大力发展全球物流业务
945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