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次疫情的波及面之广、严重程度之高已经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类似我这种到现在没被封过一次、买菜毫无压力的人已经被朋友们开除了无数次“沪”籍了。
既然我现在90%的微信群都已经变成了“买菜战略战术”群,那么今天就从物流仓配方面简单聊聊为什么我们会遇到抢菜难的问题吧。
要讨论抢菜难的物流问题,就要从它们从哪里来说起……
是的,不管进口食品、特别是进口的冷链食品在之前造成过多少次阳性案例,我们现在以及未来都不可能大范围限制、甚至完全隔绝这个供应链条。
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冷冻肉类。
疫情前的2018年,我国全年生产了全球47.8%的猪肉。看似很多、占比很高,但是考虑到我们又同时消灭了全球49.3%猪肉的情况下,这就有点不足了。而到了2019年,我国的猪肉产量来了一次大跳水——同比下降了21.3%,可食肉族们的消费需求却不降反升,所以只能进一步加大进口以满足市场要求。
没有人想回到以前那个只能过年吃上红烧肉的时候,也没有人愿意时不时看到价格飙升的“飞天小猪”。
而猪肉又是我们消费肉类中依赖进口较少的种类,可想而知我们在牛羊肉等其他肉类上的缺口有多大。如果再去除掉必须要留存的战备肉,那么我们就更不要谈什么限制肉类进口了。
既然不得不进口,那么是否就意味着我们要一直担着传染的风险呢?
我的理解是,之前不断爆出的进口冷链阳性主要还是因为缺少经验所导致的管理制度和方式的疏漏。
其实,对于进口产品,尤其是食品,我们都有严格的检验检疫要求。由于我曾经在上海洋山工作过一段时间,长期和国检(已经并入海关)的朋友混迹,所以经常看到他们对于进口产品是如何要求、执行检验检疫工作的。熏蒸、消毒、杀虫、抽检等等等等,我们对于进口货物的态度还是非常严苛的。
而仍然出现有货物进入市场后呈阳性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早期的经验缺失。经验这种东西很难通过预见和规划来积累,往往都是“事后诸葛亮”。
所以后来在各大口岸都出现了专门的“消杀库”,专门用于进口冷链产品的新冠消杀工作。所有的进口冷链产品卸船之后,都需要进入指定的消杀仓库进行针对新冠的灭菌处理,然后才可以放行进入企业自己的仓库或者配送给消费者。
曾经有一段时间,上海浦东、奉贤、临港地区的冷库需求剧增,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政府要求所有做进口冷链业务的商贸企业或物流公司都需要配备这种消杀仓库,并且需要由政府部门查验合格以后才能启用。
由于进口冷链绝大多数都是冻品,特点是属于大宗贸易,单位利润非常低。所以就要求贸易商单次进口量要做到最大化,以此来降低物流成本,这就造成了冻品的库存量极高。而对于冻品的再加工方式以切割后的再包装为主,相对简单,容易做到机械化和流水线操作,对于人力要求较低。所以在疫情的当下,即使部分工人被隔离无法参与生产,也不会造成大规模的供应停滞或货量不足的情况产生。
所以大家现在遇到困难最少的就是肉类的储备问题,因为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现在满冰箱都是肉、肉和肉。
(大笨马家的肉肉肉们)
“口粮”的另一种来源就是国内。而国内除了肉类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蔬菜类产品的供应。
蔬菜由于本身的属性,很难做到长时间保存,所以无法冷冻后出售,这就要求了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物流的畅通。
上海由于城镇化、产业化的迅猛发展,已经极少有本地供应的蔬菜了,更多的是依靠周边江浙、甚至是山东地区的供应(比如兰陵的苍山菜)。所以蔬菜如何运输、怎么存放就成了比较重要的关注方向。
首先是产地仓的问题。由于蔬菜产地并非在核心城市,所以很少受到资本方的青睐,这就造成了如火如荼的物流地产极少有人进入到产地仓的市场。
大部分产地仓依然沿用的是老式仓库改建的常温库或恒温库,是地道的“农民仓”。虽然这在产品质量和安全管理上尚没有造成什么问题,但是由于仓库本身规格较低,而难以投入自动化设备、缺少资本助力等原因,一些在产地仓内需要进行的检验、分装等工作就较难开展了。甚至有一些小型的电商平台干脆就不设置产地仓,直接将货拉到消费地出售。
(旧式仓库)
(现代化仓库)
正是由于产地仓的缺失,部分应该在产地仓内进行的工作只能归拢到消费地的总仓内进行。
虽然因为消费地往往处于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有设备支撑、有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更接近消费者,在这里进行蔬菜的检验、预处理、分装等工作可以更系统化、自动化,但是也同样会面临着许多不可控因素。
比如疫情下许多小区被封闭之后,劳动力不足就成为了典型问题。相对有限的人力到底是该分配给库内进行操作的工人,还是往返各个站点的司机,还是在一线进行配送的小哥呢?
所以,当电商平台的接单量骤升的时候,他们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做这些蔬菜的预处理工作了。有些是完全因为人手不足,有些是因为工作场景过于集中。
当蔬菜在消费地的总仓内处理完毕之后,就会由各类厢式货车运转到临近小区的前置仓内。这些前置仓可以是正儿八经的仓库,也可以是沿街商铺,也可以是类似盒马这样的前店后仓,再然后就会根据我们的订单配送到个体消费者手上。
这里会遇到两个难处。
其一是前置仓可能受到封控。
正规的仓库也许还可以做到规范化的园区管理,避免出现大规模的聚集。但是沿街商铺和前店后仓受到人流量不可控的影响,管理就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了。特别是位于大型社区的前置仓,由于考虑到配送的及时性,所以往往会设置得离小区越近越好,这就可能会受到小区疫情封控的连带影响。一旦前置仓被封闭,那么这片区域的配送就需要由其他前置仓,甚至是总仓直接来负责,供应时间就会变得较难预测。
(叮咚买菜的上海总仓)
其二还是人手不足,这里主要是配送的小哥不足。
考虑到边际成本,配送小哥的数量往往会维持在略低于平常高峰期满员的状态,人员略有不足但不会造成严重延误,形成一种供略小于求的卖方市场。但这次疫情的来势汹汹却一下子打破了这种可控失衡的状态,让天平倾斜的过于严重,直接导致了运力在某种程度上的崩盘。
目前来看,尚没有找到解决这种因为人力造成的运力不足的情况,姑且只能以各部门全员上阵来维持,或由志愿者顶上。
其实这两天邮政开始投入运力作为支援力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案例,虽然有限,但很及时。
疫情下,每个人都很艰难,每个行业都很艰难。
就日常而言,我们的电商、生鲜和传统商超都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运营模式和流通网络。虽然各自都有各自的不足,但是我们的日常需求都可以比较完美的得到满足。而当疫情洪水猛兽一般袭来之时,所有的固有体系都会被冲击得七零八落。那么如何迅速归拢这些碎片,让它们再度成为一个整体加入战斗,这不仅仅是这些企业自身需要考虑的,也是政府各个机构需要去协助的,更是我们每个人需要配合的。
无论今后是持续“清零”也好还是“躺平”也罢,现有社区商业、特别是民生高频刚需产品供应的方式都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改进。
我们不缺少生产商品的能力,我们也不欠缺日常供应的能力,我们需要强化的是面对疫情这种“天灾”时从容不迫的能力,是在更高层面进行构建,并可以嵌入现有商业模式,以保障特殊情况下持续供应的能力。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春天早点到来。
春节也送货?!超20家物流企业春节服务安排出炉!
1301 阅读2025开年跨境商家利润就被吞掉一大笔,海运费暴涨后又大跌为哪般?
1070 阅读顺丰133亿件、中通340亿件、圆通266亿件、韵达238亿件、邮政180亿件……全年快递业绩出炉!
977 阅读中国物流集团2025发展战略发布
934 阅读解码DHL全球化密码:物流企业出海启示录
909 阅读工业工程界的“诺贝尔奖”揭晓,顺丰为2025年唯一中国代表
844 阅读连续2年夺魁!日日顺荣膺LOG供应链物流最具影响力品牌奖
809 阅读上线首日,京东快递凌晨即送达手机国补第一单!已支持全国所有上线省市!
813 阅读今日启动!手机首入“国补”,邮政EMS全链路物流保障
717 阅读2025年天猫平台3C国补首单由顺丰完成派送
765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