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对于苏宁易购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深陷资金危机,债务困境,股权转让也一波三折,破产谣言不时传出;2021年,对于苏宁易购来说,又是自我救赎的一年,处置资产,专注主业,出让股权,化解危机……
苏宁,从公司成立到现在的30年里,白手起家的张近东在每一个关键发展的节点上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世事不再,英雄老矣,面对几近断裂的资金链,2021年,张近东不得不选择退出。
2021年是苏宁三十年发展历程中最艰难的时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去年年底,关于苏宁资金链紧张、现金流不足的传闻一直不断。
2021年2月,苏宁易购发布停牌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张近东以及股东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拟筹划本公司股份转让事宜,预计转让比例20%-25%,此次转让可能涉及控制权的变更,这验证了苏宁资金紧张并非子虚乌有。
苏宁易购不惜控制权变更也要转让股权的直接原因,就是苏宁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出现的资金链问题,是消弥债务危机不得已而为之,作为创始人张近东,如果有回旋的余地,不可能走这一步。
此前,苏宁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比如将旗下业务拆分融资、转变定增募资用途、大股东质押股权等等,上述措施都没能完全解决问题。
屋漏偏逢连夜雨,6月11日,由于张近东为苏宁置业的一笔信托贷款提供担保,其剩下所有未质押的股份(约5.4亿股)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冻结,被冻结的股份占苏宁易购总股本的5.8%。
公司第三大股东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持股遭强平,因部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触发协议相关条款的约定被动减持1000万股股份,未来6个月内可能减持不超3.835亿股股份,当日股价大幅低开,一度触及跌停,今年以来,苏宁易购股价跌超40%,苏宁易购多只债券也暴跌。
原定的股权转让也不顺利,股权转让对象深圳国际,风险偏好偏保守型,在对苏宁展开尽职调查时,苏宁的股价一路下跌,这是深圳国际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深圳国际宣布终止收购苏宁易购股权。
就在这时,政府出手了,以解苏宁燃眉之急,7月5日,在江苏省和南京市的支持下,江苏国资携阿里等投资方组建江苏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联合体入股苏宁易购,转让共计15.79亿股,总金额88.27亿元。,这标志着苏宁历经数月的股权变更终于尘埃落定。
从表面看,转让完成后,张近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集团将持有苏宁易购20.35%的股份,依然是第一大股东,淘宝中国持有19.99%,看似位居张近东之后,但是淘宝中国还通过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间接持有苏宁股份,二者相加,超过张近东。
公告称,股权变更后,苏宁易购将处于无控股股东、无实控人状态,但其实,阿里通过直接与间接持有的股份,足于控股苏宁易购。因此,淘宝中国是这次股权转让中最大的赢家,张近东失去苏宁易购的控制权。
从7月29日新一届董事会名单中可看出端倪,由阿里提名的前大润发董事长黄明端任苏宁易购新董事长,此次股东大会的选举结果很明确地指向了阿里巴巴全面接管苏宁的信号。
控股权的失去,标志着张近东时代落幕,他一手打造的苏宁“商业帝国”要与他渐行渐远了。
然而,股权变更落定,不代表资金紧张状态的结束,近百亿元“救命钱”对苏宁易购而言,只是阶段性地解决债务危机,公司仍面临流动性困难带来的货源、费用投入不足等问题。
公司核心电器 3C 业务的库存商品规模创历史最低值,销售规模急剧下滑,带来了经营业绩的大幅度亏损,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4.82%,净利润亏损 41.16 亿元。
不仅如此,11月22日,苏宁易购因拖欠供应商货款3671万元,被上市企业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新三板上市公司中建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于11月19日将苏宁易购告上法庭。
11月底,坊间广泛流传“苏宁十二月底破产”“苏宁可能欠钱不还”等消息,虽然苏宁发布辟谣声明,声称公司经营一切正常,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对造谣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但决不是空穴来风,苏宁的经营困难不可否认——销售规模急剧下滑,毛利额大幅下降,苏宁仍处于债务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中。
2021年,苏宁出现流动性危机以来,经历了股权变更、管理层换血、销售规模急剧下滑,业绩大幅亏损等变化,然而苏宁易购并不气馁,不回避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自救措施,正在从谷底往上爬。
在跨入2022年之际,苏宁尚未完全走出流动性危机的阴影,公司资金链依旧紧张,当前市值为488亿元,较2015年巅峰时的1600亿元缩水超三分之二,在可预见的未来,苏宁易购的救赎,还得继续。
1990年,27岁的张近东创立苏宁,以南京本地的线下空调专营店起家,随后,转型家电连锁零售,30年来,一直是中国零售业的一面旗帜。
先与南京八大国营商场开展“空调大战”,后与国美电器、五星电器、永乐电器等家电连锁零售商同台竞技,快速成长为全国性的家电连锁零售商。
1994年,以年销售5.6亿的成绩,成为全国空调销售额最大的卖场。1999年进军综合电器连锁,2004年苏宁在A股上市,2008年完成了对国美的超越,成为国内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拥有上千家门店。
2011年,苏宁营收、净利润分别达到938.9亿和48.2亿。那时的阿里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和16.1亿;京东营收看起来高些,达211亿,但却亏损了12.8亿。
从一家空调专营门市部发展到综合电器连锁,再到拥抱互联网,建立线上零售平台,直至拥有线上线下各种类型的零售渠道。可以说,深耕行业多年,创始人张近东打造了苏宁帝国,实现零售线上+线下全场景覆盖。
在过去的30年中,纵横江湖的苏宁,扫清线下所有竞争对手,打遍天下无敌手,成为一代王者,然而,进入2021年,风雨袭来,苏宁易购陷入资金和债务危机。
追根溯源,还要从更早的时期说起,早在10年前电商初现时,就已埋下苏宁易购深陷泥潭的种子,从数据来看,苏宁易购的几个偿债指标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恶化迹象。
曾经叱咤风云的苏宁,会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和其后来的市场环境有关,更与其转型不畅有直接的关系。
2009年,正在苏宁不断稳固线下优势之时,中国零售业历史上一场巨大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声势日渐浩大,开始挤压传统零售的生存空间。
关于上线销售,张近东有较超前的认知,他说,零售业必须加速融入互联网,从年轻用户的兴趣与需求出发,长期规划、打造更多的用户“触点”,但认知归认知,但要落到实处,实现赢利却不容易。
苏宁虽然选择了顺应趋势,主动拥抱互联网转型,于2010年推出网上商城——苏宁易购。2013年开始实行的“线上线下同价”,苏宁的这一路线是正确的,但是在执行中却有差距。
苏宁的不顺,似乎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在竞争激烈的电商行业,苏宁易购线上业务并未获得多少红利,而在电商业绩表现的拖累下,苏宁旗下其他业务也出现了资金紧张的情况。
自2013年苏宁开始“大跃进式”转型电商,苏宁帝国开始出现裂缝。全面转型电商“线上线下融合”后,苏宁开始了持续净利润亏损的6年,从2014年至2019年的利润一直为负,且亏损在扩大。
如果从账面看,苏宁易购还有净利润,但账面净利润几乎全部由非经常性损益支撑,即依靠卖资产和政府补贴收入支撑账面净利润,其主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为了维持苏宁易购电商的发展,苏宁频频向其输血,填补电商亏损带来的亏空,造成了苏宁帝国的整体资金链紧张。
按理说,整个电商零售的大盘增速在近两年虽呈现下降趋势,但还18.7%增长,同期,京东同比增速逼近30%,拼多多的营收增速则超过80%,苏宁易购的营收表现不仅远低于大盘,也被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
苏宁预见到了线上的冲击,并很早就进行了布局,但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几方面:
2009年,苏宁试运营电商平台,此时距离京东开辟网上商城,已经晚了5年。由于受A股市场盈利红线考量、估值体系的约束,苏宁易购难敌能够亏损扩张的京东等对手。
在电商领域,苏宁的竞争对手阿里和京东各有杀手锏,京东送货快,天猫主打生活品质,在服装、化妆品、奢侈品方面有优势,苏宁是做线下起家,阿里和京东起步就是做电商,苏宁在人才和技术积累方面落后于他们。公司的氛围并不是“互联网化”的,还是商超传统模式,也许还有组织架构的问题,另外,苏宁线下重资产门店也成为“历史包袱”。
2017年开始,随着线上流量成本的不断提高,中国零售业进入了又一个崭新的阶段,线上和线下不再界限分明,电商和传统零售企业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按理,苏宁易购有线下优势,苏宁试图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业务引领零售发展的新趋势,据此推出“智慧零售”战略,似乎也不太理想。
苏宁欠缺的不仅在消费端,在供应链上也有差距。京东在3C这个核心品类上,始终和上游供应链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近几年借鉴了天猫的理念,十分注重对供应商的赋能,但是苏宁没有很努力地创造条件赋能商家,加上线下零售长期以来存在的弊端,例如进场费、装修费等费用层层叠加,商家的合作意愿降低。
其实,苏宁一直想转型电商,但这并非易事。苏宁作为线下发家的传统企业,对于线上电商先天没有了优势;其次,苏宁没有互联网基因,入局太晚,反应太慢,就错失了良机,可以说,苏宁,在与传统百货的商战中壮大,在与电商的竞争中落败。
从辉煌走向今天的窘境,究其原因,除了苏宁电商的拖累,还有激进的多元投资的影响。多元化的投资未能见效,再加上零售主业的疲软,苏宁一步步陷入资金链紧张的境地。
其实,投资激进,不仅是苏宁的问题,许多知名企业都掉入这个陷阱,房地产大鳄的恒大,今年也陷入危机,其中主要原因也是激进投资。
苏宁的发展原来一直是很稳健的,从电器专营店开始做“品类杀手”和国美竞争,一直都是很稳健的。然而近些年,为追求多元化发展,将业务分支延伸至金融、地产、物流、文体等领域,“买买买”成为主旋律,投资支出高达383亿元。
从2012年起,苏宁易购陆续收购企业有:42.5亿收购天天快递100%股权、27亿收购万达百货37家百货公司、48亿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此外还有红孩子母婴电商、视频网站PPTV、团购网站满座网、网络广告公司好耶(中国)等等。
较大的几笔投资是:2016年,苏宁易购与淘宝换股,以140亿元认购阿里巴巴1.04%股份。;40亿增资中国联通,持股1.94%;34亿认购华泰证券定增等等。
收购的都是重资产,投资的也是大手笔,客观地说,这些投次也不是全无效益,投资阿里收益颇丰,到2017年左右,通过出售阿里股份,累计获利高达141亿元,在随后的几年里成了提振苏宁业绩的良药。然而其它的效果不佳,2020年度,天天快递和家乐福分别亏损12.26亿元、7.95亿元,对中国联通的投资,其市值已跌去一半。
目前来看,之前的一系列收购、投资动作并没有让苏宁易购走上良性循环和快速发展的轨道,反而拖累了成熟的业务,新兴业务也没有得到预期增长,未能给苏宁业绩带来正向影响。
收购的上下游公司,不仅未给企业赋能,还成为了包袱,其中家乐福与天天快递最具代表性。
收购家乐福,明显地是为扩大零售比重,主观愿望是好的,当时市场认为,家乐福有良好的口碑与知名度、数千万级的会员和海量散客、丰富的线下运营经验和完备的快消品供应链体系,将进一步完善苏宁易购的全场景和全品类布局。然而,家乐福并未给苏宁易购带来转机,没有及时,或者没有能力为收购的这些大卖场、百货商店进行数字化改造,可能是主因吧。
收购天天快递,从战略上是对的,为了加强物流力量,为电商赋能,向京东那样,本意是让物流从辅助线下店和易购的定位,转变成独立发展的定位,成为第三物流,不但承担苏宁的送货任务,还从社会上取得赢利。但天天快递是加盟制,与以前苏宁自营物流系统的管理方法存在着矛盾,其结果并没有如愿扩大市场份额,成为苏宁的中流砥柱,反而成了包袱。
激进投资所带来的影响,苏宁高管是有切肤之痛的,痛定思痛,张近东公开表示,收缩战线,不在零售主赛道的,该关的关,该砍的砍。
然而为时已晚,处置资产需要接盘,调整战略需要时间,资金却不等人。也许股权转让之后,资金危机或将得到暂时缓解。获得时间的苏宁,真正能通过调整多元化战略走出困局,但届时将是新一届董事会的责任。
在2021年即将结束之际,2022年就要开局之时,人们要问的是,苏宁能否走出危机?
苏宁眼下最大的任务还是度过资金难关,化解债务危机,一旦这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未来仍是乐观的。
债务危机最怕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如果那样,对苏宁来说是不堪设想的。从目前来看,华能信托申请强制执行是个别行为。
此次股权变更中,海尔、美的、TCL、小米等产业投资人均参与其中,将与苏宁发挥紧密的协同效应,在用户、技术、服务、供应链、仓储物流等领域持续深化合作。
苏宁有政府的强力支持。对地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和社会的稳定,苏宁易购旗下有3600多家门店、18575名员工,不能说倒就倒。政府不仅牵头江苏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入股苏宁,化解债务危机,还将为苏宁易购提供紧急授信。
张近东一直强调“好的线下资源是稀缺的”,不错,在互联网企业纷纷向线下发展的当下,苏宁拥有的线下资源具备很大的竞争优势,苏宁要走出困局,仍然需要依靠它发家的业务——线下零售。这是别的电商平台在短时间内无法复制的。
苏宁的老对手国美,在黄光裕回归之后,正在把其几千家门店当成正资产在升级,布置前置仓,云仓化取得了较好效果,苏宁多年以来的线下资源和经验,所积累的丰富的零售场景优势,对其未来的战略调整将有所帮助。
内外部多种因素交织的2021年,注定会成为苏宁发展过程中意义特殊的一年,也必将是苏宁近十年发展的转折之年。
2021年的救赋,是否对苏宁未来产生变革性的影响;第四个十年,苏宁能否从商业模式向盈利模式转变、从零售商向零售服务商升级,我们拭目以待。
苏宁可能未来可期,然而,已不是张近东的苏宁了。
前海粤十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
2489 阅读乐歌股份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下降约50%,大力发展海外仓
2514 阅读连续5年的“春节主力军”,德邦为何如此稳?
1821 阅读AI改变物流业的游戏规则:从炒作到实践的深度思考
1360 阅读CES 2025:NVIDIA OMNIVERSE驱动的智能仓储数字孪生革命
1287 阅读拼多多引领电商西进:帝王蟹进村,非遗剪纸出山
1199 阅读制造业企业,不要逼物流公司降价了!
1166 阅读电商件单票 36元,中国快递企业扎堆到中东搞钱
1157 阅读2024年12月份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分析报告
1160 阅读全球海运市场动态(一月中旬至一月下旬)
1077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