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国民陷入了恐慌,多地超市、电商平台的生鲜农产品遭到抢购,生鲜农产品需求井喷。这也让更多人认识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而这其中,“最先一公里”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业内往往只注重运输、仓储和配送环节,相关政府部门也是局限于大物流政策的出台,往往很多食品安全事故和浪费的原因发生在“最先一公里”,一旦在产业链前端某一个环节发生“脱冷”,即使后面全程冷链也是无用功,反倒浪费了冷链资源,这是由冷链物流的不可逆特性决定的。
近些年政府逐渐加强“最先一公里”的政策支持力度,在这其中不光国家层面的政策,也包括诸多地方性政策。如《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云南省支持特色农业产品生产加工和冷链物流建设政策措施》等,都对于产地源头冷链及相关设施设备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由此可见全国由上至下对于发展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迫切需求与坚定决心。
2019年全国冷库容量达到6052.5万吨(折合约1.51亿立方米),新增库容814.5万吨,同比增长15.56%。近年来产地型冷库增长明显,显示出农产品产地冷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一、基础设施薄弱
预冷设施缺乏,专业的预冷设备使用较少,仅有少数农业企业购置真空或风冷预冷设施,大部分生产者采用土建冷库配套多个冷风机快速打冷的方式代替实现预冷功能,效果与专业预冷设施差距明显。
二、产地冷链设施设备存在季节性闲置
农产品具有固定的生长周期,受季节性的影响,冷库、分级、包装等设施设备也会随农产品成熟上市出现高频使用,在农产品未采摘时出现闲置的情况。
三、冷链物流成本高
据统计,2019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成本仍然较高,从生产者角度来看,冷链物流成本约占到农产品总成本的10-30%,冷藏、加工、包装、运输、损耗等环节;从冷链物流企业角度来看,路桥费、燃油费、人工费等逐年走高,三者加起来占到冷链企业总收入的80%以上。
四、标准化程度低,品牌意识薄弱
中国的农产品目前在产地端的标准化包装较少,大多数通过栅栏车、棉被车运到消费地的批发市场。由此可见,亟待加快农产品的挑选、分级以及包装的标准化建设。目前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有待加强,没有体现出品牌的真正效应和价值,农民对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关注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基层冷链物流人才缺乏
农民对生鲜保鲜知识匮乏,对采摘预冷、分级、加工、包装及仓储等冷链意识薄弱,又缺少专业的冷链团队指导,致使生鲜产品在“最先一公里”就已经断链。基层冷链人才短缺,包括制冷设备维护、冷链运营管理等环节,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
新成本视角下,揭秘多家优秀物流企业的降本方案
1708 阅读稳居全球货代十强,嘉里物流的2024做对了什么?
1619 阅读2024年物流十大事件
1528 阅读永辉超市:转型品质零售,超市龙头涅槃重生
1194 阅读解密“破卷”标杆:顺丰2024年谋变突破的新故事
1084 阅读普洛斯ASP智慧零碳解决方案助力中储上海数智低碳物流园建设
1088 阅读传化物流:以业务创新为引擎,驱动产业升级
1103 阅读运筹学:从军事起源到现代决策科学的进化之路
1033 阅读电商风云2024:拼多多引领西进,包邮无问西东
994 阅读日本调研:综合商社、快递、航运启示
97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