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书籍,作者:刘宝红、赵玲。
顾名思义,周转库存就是为维持正常运营而备的库存,比如生产周期是8周,这意味着在生产线上有8周的周转库存;再比如补货周期是四周,那手头至少就得备4周的货。此类库存的驱动因素是周转周期,只有缩短周转周期,才能降低周转库存。比如缩短制造、运输、安装时间,加速信息流的速度等,都是降低周转库存的有效举措。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阐述。
图1:缩短周转周期,降低周转库存
在硅谷,有一个大型设备制造商长期面临交期太长、周转库存太高的挑战。交期长,很多客户订单一落地就得按急单处理;交期长,过程库存就高,需求、设计一有变动,影响就很大,因为需要很长时间来消化现有库存。这些都是大型设备制造企业的顽症。该公司几经分析,三管齐下来降低周转库存。
其一,推动“六周计划”,全面缩短供应商的采购前置期。在该公司,最终产品交期的一半多是供应商的采购前置期。一般零部件的采购前置期在两个月左右,有的长达两个季度。该公司启动“六周计划”,力图把供应商的交期全面压缩到六个星期以内。这涉及到产品的标准化和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的优化,在此不予细表。这里想讲的是,不管产品设计多努力,独特设计、独特工艺很难完全避免,注定供应商的生产周期很长,该公司就不惜在供应商处建立过程库存。如果配置合理,过程库存不但可以显著缩短交货周期,而且可以降低供应链的整体库存水平。
例如有一系列部件在硅谷做好粗胚,大致需要六个星期;然后运到亚利桑那,经过精加工,运回硅谷,总共三个月左右。该公司决定在粗胚环节建立中间库存点,维持一定的库存,公司对库存负责,如果最后成为呆滞库存,公司买单。粗胚大致占最终产品总成本的20%,粗胚的中间库存却能降低50%的交货周期,投入产出不错。以前整条供应链虽说是订单拉动,但为应对供应不稳、生产需求变动等,该公司在成品层次维持相当高的安全库存;现在前段是推(基于预测),后段是拉(基于订单),虽然粗胚的中间库存增加了,但因为交货周期缩短、供应的不确定因素减少,导致成品的安全库存水位明显下降,整个供应链的总库存金额反倒显著下降,供应链的响应能力却显著增强。
图2:推拉结合,缩短交期,降低库存
以前出自部门利益,采购不愿意在供应商处建立过程库存——此类库存一旦成为呆滞库存,需要采购去处理;却没意识到不这样做,公司的总库存风险反倒更高。当然,成品的库存属于计划和生产部门,不是采购的绩效考核范围,所以采购也没有动力去解决这问题。另外,很多采购对库存水位的设置、供应链范围的库存优化知之甚少,缺乏从供应链角度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合理设置推拉结合点,不但可以增加供应链的响应能力、缩短响应周期,而且可降低供应链的总体库存。这个也说明,缩短采购前置期,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要承受更多的风险。一旦较好地理解供应链上的多阶段库存的运作方式,就可能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结果。
该公司还采取其他缩短采购前置期的办法。比如对于有一定用量、用量较稳定、设计变更少的物料,该公司通过寄售来让供应商在现场建立库存,维持一定的库存水位,同时按照预测来补货。这看上去是给供应商库存负担,但减少了赶工加急,也让供应商的生产安排更加平稳,生产成本会下降。这样,对采购方来说,如果计划到位、需求相对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采购前置期为零;对供应商来说,除了生产成本降低外,供应商一般会得到一定的业务量承诺,降低了业务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从而也降低成本。要知道,在供应链上,不确定因素最终总是以成本的方式显现出来。
其二,全面缩短生产、调试、安装周期。该公司全面导入精益生产和JIT,对传统的生产线进行改组。结果是有好有坏,总体效果不甚理想。精益生产的看板管理体系等简化了物料流,生产现场更加紧紧有条,生产线员工的效率显著提高。但是,设备行业的周期性很强,业务起伏波动非常大,对精益生产是个挑战,注定没法推行JIT——JIT的前提是稳定的生产计划,比如丰田生产汽车,每天、每周、每月的产量都尽可能地稳定。但对于极度的需求变动,比如在半导体设备行业,季度变化量动辄在百分之三四十,精益生产线和JIT还是很难应对,尽管很多精益的概念还是很有帮助。
该公司就聚焦别的办法来降低生产组装周期。比如推动产品的模块化设计——以前供应商把零配件送来,公司自己组装组件、模块、子系统;模块化设计后,越来越多的组件、模块甚至子系统都由供应商做好,公司进行最后的组装与测试,这样生产组装的周期就降下来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模块化设计以前,一个线板有几百条缆线,供应商送来一条条的电缆,公司的生产线一条条安上去,要两三天功夫;模块化后,这些缆线在无锡的供应商处已经组装成缆线板,送来后就直接安上去。整个缆线板的生产周期降下来了,而且成本更低——供应商在低成本区,在人工成本上有优势。
模块化设计的好处还在于成品可以分开运送到客户处,节省运输成本、缩短时间,也降低在途库存。比如对这个硅谷的制造商来说,关键零部件在美国、日本生产,在美国组装;次要的模块,比如机箱、机架在中国制造。以前次要模块组装好后,空运到美国,跟主要模块组合起来,测试后空运到亚洲。该公司重新设计供应链后,主要模块从美国空运到客户,次要模块从供应商直接发到客户处,然后在安装现场做最后调试。当然,能这么做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模块的质量提高了,否则,现场安装中的质量问题便会成为噩梦。
上面讲了采购、生产、调试和安装,主要围绕的是产品流,即产品的生产、采购、运输等实实在在的事,这只是整个周转周期的一小部分,大致决定了百分之二三十的周转周期。其余的百分之七八十呢,则是由信息流决定的。下面我们探讨如何提高信息流的效率,缩短周转周期。
其三,优化流程、系统,缩短信息周转周期。对于案例中的这个制造商,光需求从客户传到下级供应商时,动辄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就过去了:该制造商拿到客户订单,内部评审、批准流程走完,两三天就过去了;录入到ERP,转换成供应商订单,1天又没了(该公司MRP每天运转一次);隔日订单好不容易上了电子商务平台,如果错过了供应商上网下载的时间,这1天又损失掉了;然后到了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依次类推。这就是漫长的“需求探知”过程。供应链越复杂,流程越复杂,需求信息从最终客户传到最末端的供应商,动辄得几个星期。这也意味着周转周期增加了几个星期。这是走流程,从客户的角度看不增加价值,但因为涉及组织、流程和信息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调整困难。尤其是公司大了,流程就如库存,加上去是为应对种种风险,只有往上加的理,没有往下拿的份。于是,流程就越来越臃肿、越来越长,成为大公司病的一部分,自然增加了周转周期。
图3:信息流冗长,加长了周转周期
再举个例子。这个公司的流程是每周五晚上给供应商提供一次预测。这意味着可能高达7天的延误:如果公司周一调整了预测,直到周五晚上才能传递到电子商务平台;而供应商一般周末不上班,只有到了下周一才能看到。很多供应商周一早晨安排各种例会,往往来不及消化上周客户的预测变化,一些重大问题就可能得等下一周的例会来解决。光这一项,就意味着可能高达两周的延误。这也意味着产能扩张、生产准备可能得延迟两个星期,增加了周转周期。
或许有人会问,这每周五晚上更新预测的规矩是怎么来的呢?或许是多年前,系统刚实施时,硬件性能有限,运行太慢,每天更新不现实;或者是每周更新,易于报表、指标统计;或者是一个不经意的决策,"反正是预测,预测不就是中长期嘛,延误几天也没什么";或者是出于善意,即让所有的预测都敲定了,周五晚上一总给供应商。总之,这种批量处理影响了信息流,显著增加了周转周期。
如果说上面的流程还曾经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为了控制库存,有些公司设置了各种各样审批环节,结果只能徒增周转周期,适得其反地增加了库存,或者无谓地增加了赶工加急成本。
例如有一个公司在亏损,为了控制库存和开支,就“乱世用重典”,要求层层审批,连MRP自动产生的订单都如此。有时候一个请购单,从生产到采购、财务、副总、老总,八九个人签完字,三四天就过去了,有人出差就更长。 想想看,如果MRP产生的需求都没法信任的话,根源应该是加强需求管理,要审批,也应该是审批订单录入,而不是MRP产生的供应计划。话又说回来,MRP的各种逻辑,计划部门外,又有几个人弄得懂呢?系统那么复杂,即使能能够弄懂,又有谁能每次花那么多的时间研究MRP输出的结果呢?于是签字也不过是走过场,无非是下级签了上级就签,同事签了自己就签。老总的本意是签字审批把大家串成了一条线上的蚂蚱,实际上却是法不责众,到时候谁也不负责任——出了问题,责任总是市场的(“谁让需求又变化了呢?”)。这样做的结果呢,无非是给整个采购周期增加了几天的时间。按照正常计划逻辑,这增加了采购前置期,相应地需要增加几天的库存。这公司在控制库存,自然不允许调整采购前置期,就习惯性地催货,通过供应商加急赶工来弥补,供应商怨声载道。不管怎么样,供应链的成本更高。当然,老总可能会感觉好一点,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其实就如“拔苗助长”里的那个人,干的都是无用功不算,还起反作用。
话又说回来,这些流程问题怎么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几十亿美金的大公司,一旦成为流程,改变就几无可能。人们一旦习惯了,就把这些流程问题当作“必要之恶”,只有想方设法来回避——流程大都是些根本问题,公司大了,各种官僚机制下,执行层自下而上推动改变的成功概率微乎其微;而决策层又很少能触及到执行层的问题,或者说感受到执行层的痛苦,自然不会去触及那些运行多年的流程:小车不倒就继续推呗。于是自上而下,大家都活在惯性和惰性中。反抗者或许也反抗过,就如大象小时候被拴在细细的铁链上,肯定也挣扎过,不过没成功;到了后来,则更多的是因为认命了、投降了。在各种系统、流程和规章制度面前碰壁多次后,人们便成为自己制定的条条框框的奴隶,不合理的也给制度化了、合理化了。
那么怎么办?案例中的公司成立了流程改进小组,从跨职能层面审视信息流,进行公司层面的流程优化。为此,该公司提出一个口号,就是“缩短我们所作的任何事情的周期”(Reduce the Cycle Time ofEverything We Do)。不过有趣的是,该公司是设备行业,处于供应链的末端,牛鞭效应肆虐,生意好的时候半年能翻一番,忙订单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来优化流程?生意不好了,业务量三个月就能掉下来一半,百分之二三十的人就得开掉,人少了,自然也没有资源来优化流程。所以,在流程和系统优化方面,该公司在过去十来年进展相当有限。
伴随流程的是信息流。流程低效,信息流就低效;信息流驱动产品流和资金流,注定产品流和资金流延误;信息流的周期增长,注定产品流和资金流的周期增长。于是周转周期就更长,决定了周转库存居高不下。库存高,库存成本就高;库存高,表明运营水平低,运营成本就低不下来。在供应链管理上,人们习惯于聚焦成本,但成本就如库存,是结果,而不是根源;根源是时间,比如周转周期。如果能系统地把周期做短,库存会降下来,成本也是。上世纪90年代,波士顿咨询集团的两个顾问写了本书,书名叫《基于时间的竞争》(Competing against Time: HowTime-Based Competition Is Reshaping Global Markets),核心概念就是竞争是基于时间的,而不是成本。我们这里从供应链库存入手,缩短了周转周期,也能更持久地降低成本。这也是从库存着手供应链问题之所在。
京东物流日本新开自营仓,还要将一盘货推向全球!
1881 阅读抖音即时零售关于招募合作仓网服务商的公告
1512 阅读解读ASCM 2025年供应链十大趋势:技术创新与地缘政治博弈
1522 阅读物流巨头分拆大动作:零担业务将上市,估值超2000亿元
1451 阅读解密极兔云仓:国内快速开拓、仓内履约100%
1427 阅读这件事,顺丰暖心坚持了十年
1299 阅读新成本视角下,揭秘多家优秀物流企业的降本方案
1218 阅读稳居全球货代十强,嘉里物流的2024做对了什么?
1087 阅读中通买飞机新进展,或购置自有飞机
1001 阅读DeepWay深向完成7.5亿元B轮融资,加速智能新能源重卡研发步伐
90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