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的投资者日大会上,首席运营官Shailesh Jejurikar宣布启动供应链战略转型项目:Supply 3.0(后面改为Supply chain 3.0),其愿景就像他在大会上表达的:“打造一个端到端同步、可持续、极具韧性且由数据和分析驱动的供应链,并以领先的组织能力为支撑,实现更快、更灵活、更透明的产品交付”。
“供应链3.0”项目并非一个短期的应对策略,而是一项被深植于公司核心战略中的长期承诺。这一点在其对外的沟通中得到了反复印证。例如,在公司的2023年和2024年年度报告中,“供应链”都被列为四大重点关注领域之一,并明确将供应链3.0作为推动生产力、加强整体战略执行的关键项目。这种在高级别战略文件中持续的强调,向所有利益相关者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供应链转型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投入的“马拉松”,是宝洁在多变的商业世界中构筑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石。
宝洁“供应链3.0”计划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对一系列长期挑战和一次全球性危机的战略回应。其最直接的导火索是新冠肺炎大流行。这场全球危机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暴露了传统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疫情引发了剧烈的需求冲击和供应中断,从原材料短缺到物流瓶颈,让习惯了相对稳定环境的宝洁意识到,其供应链需要一次根本性的升级,以获得更强的敏捷性、灵活性和韧性。
然而,疫情更像是一剂催化剂,加速了早已在酝酿中的变革。在此之前,宝洁的供应链已面临多重压力,包括地缘政治紧张、关税波动以及日益加剧的经济不确定性。这些因素使得依赖长距离、复杂全球网络的传统模式风险倍增。
在供应链3.0诞生之前,宝洁运行的是一个高度优化的供应链2.0模型。该模型核心目标是通过规模化和标准化来最大化成本效率。在这个体系下,无论是像汰渍(Tide)这样销量稳定、生命周期成熟的核心产品,还是一个刚刚上市、需求不确定的新品,都必须通过同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和网络进行分销。
这种模式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时代,为宝洁带来了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使其在制造成本和单位运输成本等内部指标上做到了极致。然而,分析表明,这种对内部成本的过度关注,往往是以牺牲面向客户的关键指标为代价的,例如零售货架的实际有货率。系统的设计初衷是效率最大化,而非响应速度最快,这为其在未来市场的剧变中埋下了隐患。
供应链3.0的变革核心,是一次彻底的哲学转变:从传统的基于预测的“推动式”(Push)模型,转向以真实需求为起点的“拉动式”(Pull)模型。其最终愿景是构建一个“端到端同步”的网络,让整个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被零售货架上消费者的每一次购买行为所“拉动”。这意味着生产不再是基于可能不准确的内部预测,而是基于市场发出的真实、即时的需求信号。
支柱一: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细分
为了打破“一刀切”的桎梏,宝洁引入了供应链细分策略,即根据不同产品和渠道的特性,设计并匹配不同的供应链服务模式。通过为不同特征的产品族群创建多个“虚拟”的、并行的供应链,宝洁得以在不同场景下实现不同的优化目标。对于需求稳定的产品,它可以运行一个极致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而对于需求不稳的新品,它又能切换到一个极致敏捷、高响应的供应链,而两者互不干扰。这种做法的背后,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服务成本”(Cost-to-Serve)分析。
支柱二:实时的需求感知
“拉动式”系统的触发器,是来自下游的实时数据,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零售商的销售终端(Point-of-Sale, POS)数据。与过去依赖于基于历史出货量的月度或周度预测不同,供应链3.0的规划系统能够直接接入并分析每日甚至每小时的消费者实际购买数据。这极大地缩短了需求信号的传递延迟,使得整个供应链能够对真实的市场变化做出反应,而不是对过时的预测做出反应。这种“需求感知”能力,是整个系统得以敏捷运作的基础。
支柱三:端到端的网络同步
同步是可视化的动态体现。供应链3.0致力于打造一个“玻璃管道”(Glass Pipeline),实现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零售商货架的全程可视化。但这不仅仅是“看到”库存和订单在哪里,更重要的是,当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发生变化时(如POS数据激增),能够自动触发其他节点的相应动作(如生成新的生产订单、触发补货运输)。实现这种同步,要求必须打破规划、生产、物流等内部职能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一个无缝协作的整体。
支柱四:与供应商和零售商的集成协作
供应链3.0将协作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其关键举措是与核心零售商(如沃尔玛)开展“联合业务规划”(Joint Business Planning)。这远不止是简单的交易关系,而是双方共享数据、共同制定销售预测和补货计划,协同管理供应链。为了实现这种深度集成,宝洁与合作伙伴共同建立了强大的数据标准和集成协议,确保信息流的无缝对接。这种基于信任和透明的协作,让双方能够基于“单一事实来源”开展工作,有效削弱了牛鞭效应,提升了促销活动的执行效率和投资回报率。
供应链3.0的宏伟蓝图,建立在一套经过革命性重塑的物理网络和一套高度智能化的数字“大脑”之上。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实现端到端同步的核心引擎。
A部分:物理网络革命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响应速度和效率,宝洁对其在北美的实体分销网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公司摒弃了过去那种按产品品类划分、数量超过30个的独立配送中心体系,转而投资建设了仅6个战略性选址的、能够处理全品类产品的区域性“混合中心”(Mixing Centers)。
这次网络整合的目标极为明确:确保能够在一天之内,将货物送达北美80%的零售商门店。这一变革的战略意义是双重的。首先,多品类混合中心意味着零售商可以从宝洁接收一辆满载各种产品的卡车。其次,“一日达”的承诺,是宝洁将响应能力置于核心地位的直接体现,它从物理层面保证了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补给能力。
B部分:数字“大脑”
如果说物理网络是供应链的“身体”,那么数字系统就是其“大脑”和“神经中枢”。
为了管理这个高度集成的网络,宝洁部署了先进的“控制塔”(Control Tower)系统,旨在提供实时的、端到端的供应链可视性。需要强调的是,控制塔远非一个简单的数据看板。它是一个集监控、分析、预警和工作流管理于一体的决策中枢。它持续不断地将实际的物流执行情况与既定计划进行比对,利用算法预测潜在的异常事件(如运输延迟、产量不足、港口拥堵等),并将这些“例外”主动推送给相关人员进行干预。
驱动控制塔的是强大的分析与机器学习(ML)引擎。这是整个数字大脑的智能核心。机器学习模型能够综合分析海量的POS数据、促销日历、天气模式、社交媒体趋势等内外部变量,生成比传统统计方法精准得多的需求预测。同时,其他优化算法会持续不断地为网络中每一个地点的每一个SKU计算最优的库存水平,从而在满足服务目标和控制资本占用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供应链3.0从理论构想到落地执行,最终的价值必须通过可量化的业务成果来证明。
服务水平与收入保护
在架有货率(On-Shelf Availability, OSA): 该计划最直接的成果,是使零售终端的在架有货率提升了2至4个百分点。
缺货率(Out-of-Stocks): 在某些关键品类中,缺货现象的发生率实现了25%至50%的惊人降幅。
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其巨大的财务价值。对于一家如宝洁般体量的公司而言,2-4%的OSA提升,意味着每年保护了数十亿美元本会因缺货而流失给竞争对手的销售收入。这是对顶线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贡献。
库存效率与营运资本
库存水平: 整个网络的总库存实现了10%到30%的显著降低。
现金转换周期(Cash Conversion Cycle, CCC): 库存的减少直接带来了现金转换周期的改善,加快了从投入到现金回流的速度。
这是对公司资产负- 债表的直接优化。减少数十亿美元的库存,意味着释放了等量的、原本被占压的营运资本。这些被解放出来的资本,可以被重新部署到更能创造价值的领域,如产品研发、品牌营销或战略并购,从而为公司带来显著的财务和战略优势。而CCC的改善,是投资者和金融分析师高度关注的核心财务健康指标。
宝洁供应链3.0的成功实践,不仅重塑了自身的运营能力,也为整个消费品行业乃至更广泛的领域提供了一套可供借鉴的战略蓝图。宝洁供应链3.0的故事远未结束,它开启了一个以数据、同步和协作为核心的新时代。对于所有行业的参与者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一个重新定义竞争规则的巨大机遇。
仓储自营还是外包?
1555 阅读物流“客服”的蜕变:从“客户服务经理”走向“客户成功经理”
1432 阅读刚刚,极智嘉上市!一图速览IPO亮点
1346 阅读极兔上半年包裹量139.9亿件,同比增长27%
1246 阅读震坤行:让“AI+制造”真正渗透进供应链
1167 阅读零担收入破200亿,连续多年稳居前三,跨越速运的竞争武器是什么?
1056 阅读荣耀新机搭载固态电池
984 阅读极兔速递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包裹量73.9亿件,东南亚市场增长65.9%创单季记录
921 阅读京东外卖启动“双百计划”
908 阅读月薪上瘾,困住了越来越多物流打工人
912 阅读